拆除敌方旗帜的核心机制是通过攻击消耗2400点耐久度。拆除过程分为侦察确认、部队派遣、持续燃烧三个阶段,需要合理配置主副统帅及兵种组合,同时防范敌方修复行为。战争狂热效果会提升部队3%攻击力但会暂时禁用和平护盾,需提前评估战斗风险。拆除权限通常限定于联盟管理层级,普通成员需通过攻击指令协同作战。
拆除敌方旗帜的首要步骤是执行侦察指令,通过邮件反馈确认驻守部队情况。创建攻击部队时应优先选择骑兵等高机动单位,同时注意兵种克制关系。攻击启动后旗帜进入燃烧状态,需持续压制敌方修复行为,多支部队协同作战可累计伤害总值。燃烧进度具有持续性,即使中途停止攻击也会保留当前进度,但敌方修复行为会恢复部分耐久。研究联盟科技中的燃烧加速可显著缩短拆除周期,建议在KVK等大型战役中集中火力快速处理关键节点。
战略层面上,拆除敌方旗帜需配合旗链延伸战术逐步压缩其控制范围。通过领土覆盖可迫使对方放弃关键据点,但要注意拆除后该区域会暂时失去联盟保护。敌方要塞类建筑可采用分阶段压缩法,先通过相邻旗子覆盖其虚线范围,再集结兵力发起总攻。拆除过程中保持野战部队机动支援至关重要,需防范敌方集结反扑。与盟友协同防守能有效降低战损,增援驻防部队不会触发战争狂热状态。
操作细节方面需严格遵循侦察-攻击-监控的闭环流程。首次接触目标旗帜必须执行完整侦察,避免因情报不足导致战损过高。行军路线应尽量规避敌方拦截点,攻击启动后需实时观察燃烧进度并调配增援。整个拆除过程平均需要15-30分钟,具体时长取决于双方战力对比和科技加成。自主拆除时联盟仓库需储备充足资源应对突发修复需求,系统不提供旗帜回收功能,拆除后相关资源按占领规则重新分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