装备选择的核心逻辑是根据英雄定位、对局阶段和敌方阵容进行动态调整。物理输出英雄通常优先考虑攻击力、攻速和暴击属性,例如无尽之刃和破败王者之刃能显著提升爆发与持续输出能力;法师类英雄则需优先堆叠法术强度与冷却缩减,如卢登的回声和灭世者的死亡之帽。防御型英雄需根据敌方伤害类型选择护甲或魔抗装备,自然之力与荆棘之甲是应对法术和物理伤害的典型选择。装备的优先级并非固定,需结合对线压力与团战需求灵活切换。
装备的合成路径和性价比同样影响选择顺序。前期优先购买基础属性高且合成平滑的小件,如长剑或增幅典籍,以快速形成战力压制。中期需围绕核心装备构建完整体系,例如ADC在做出无尽之刃后补足吸血或穿甲装,坦克英雄则需在日炎斗篷基础上补充团队增益型防具。后期装备选择更注重功能性,复活甲或水银饰带能有效提升容错率,而穿透类装备如凡性的提醒则针对高抗性目标。经济分配需均衡,避免因过度追求单一属性导致整体强度失衡。
主动装备的附魔选择需结合英雄机制与战场环境。金身适合缺乏自保能力的法师或ADC,用于规避关键技能;钢铁烈阳之匣为团队提供护盾,适合辅助英雄;水银饰带能解除控制效果,应对多控阵容时优先级极高。主动装备的冷却时间较长,需精确把握使用时机,盲目使用可能导致团战关键阶段失去保命手段。部分装备如幽梦之灵或海克斯腰带提供位移或加速效果,可增强切入或逃生能力。
征服者符文搭配持续输出型装备能最大化伤害收益,而电刑符文更适合爆发型出装。防御符文如骸骨镀层可弥补前期抗性不足,为后期装备成型争取时间。符文选择需与装备属性形成互补,例如携带吸血符文时可适当延后续航装备的购买顺序。对线期需观察敌方出装动向,若对手优先堆叠抗性,则需提前调整穿透类装备的优先级。最终装备组合需服务于团队战术目标。分推阵容需优先考虑单挑能力强的装备,如三相之力或斯特拉克的挑战护手;团战阵容则需侧重AOE伤害或群体控制装备,如冰杖或兰顿之兆。